INFORMATION
发布时间:2018-05-29 11:17:20
第一次聆听金琅音箱的情景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相对于我的健忘,我很诧异自己会对三年多的聆听经历能够如此记忆犹新,我确切地记得那是对型号为AC781的书架箱,我想,对于这一点我唯一的解释是它确实有地方深深吸引住了我。那时G2的铝带高音刚刚研发成功,其清澈的声底,自然延伸的高频宛如山涧中纯静的甘泉,令久居都市的我回味许久,这是种前所未有的感觉,因而让我印象深刻。既然成为一名写手,我一直认为应该广泛接触不同种类、不同设计原理的音响器材,尤其是那些与众不同的作品,惟有此,才能做到博采众长,丰富自己的阅历,从而更为客观地评价自己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各式器材。这,也成了当初我会接手AC781以及现在正着手进行优闲2号试听的原动力。
从包装盒里取出优闲2号时的第一反应便是觉得它非常沉、非常实。这几乎是所有国产"发烧箱"的"通病"。为了抑制箱振,它们大多采用厚厚的MDF板作箱体,考究一点的还在箱体内支撑起加强筋来达到补强的目的,通过这些措施,往往能对声音起到正面的助益。难怪有读者对自己DIY的作品感到不满意时首先就想到了该往哪里去添加加强筋(见2002年第11期的"编者往来")。实际上,音箱的设计可谓是错综复杂,要想做到能够经受得起市场考验,远非DIY发烧友们所能想象的。后来我确实在优闲2号的内部看到了用于补强的加强筋,只是直觉告诉我,它们绝非信手拈来,而是要历经无数次试验后才会有的结果。
优闲2号的开面并不大,仅仅是比它5"的中低音单元稍稍阔了些,而这,还包括了它两侧面厚厚的箱壁。不过,它的深度较之一般的书架箱就进了一步,达到0.31米,要知道这款音箱的高度也仅仅为0.3米。开面小,将有助于声音的绕射,在开面小的同时加大箱体的深度又得以扩大内容积,对低频的延伸会有好处。可以看出,设计师在此是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才采取的方案。
它的箱体采用了一种据说来自于英国的黄色木皮,敷设工艺精良,并且两个音箱之间木皮的色泽、花纹搭配也非常和谐,有着良好的一致性。这几年,我们不再将国产音响叫做"土炮"大约就是这个原因,它们在外观工艺和制造品质上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反倒是年前我遇到过的一款澳洲功放,打开来一看,吓了一大跳!莫非是那些至今还以树叶遮身的土著们制造的?优闲2号保留了较为传统的外观造型,与眼下流行的那种金属气质(哪怕不是金属的,也要漆成金属的样子)就有些格格不入。我并不排斥流行,不过流行的东西往往都不能长久,象是流行性感冒,过上个把礼拜通常也都会好。象我这次那样,断断续续、时好时坏,流连了三个礼拜还未痊愈的毕竟是少数。而传统的东西,有时相反会有比较强的生命力,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同样较为传统的还包括它的接线柱,因为它居然没设双线分音!我一直很怀疑有多少人愿意多买一条线来作双线分音,还怀疑是否每个厂家在设计时都会将高低音的分频器彻底分开,因此既然没有设置,倒也就省心了。好在那对镀铜的裸插倒是让人挺爱不释手的,无论是何种喇叭线或插头都难不住它。
再来看优闲2号用到的单元
那个位于上方的长条型单元就是鼎鼎大名的G2铝带高音。什么是铝带高音?当然是以铝带来做振膜的高音单元。但若想让铝带达到4000Hz的频率,亦即让它每秒振动四万次,又是如何达到的呢?金琅用上了一条超轻、超薄的导电纯铝带来兼作振膜和音圈(这与球顶和锥盆单元不同,它们的振膜和音圈是两个不同的部件),这条铝带宽为8.5毫米、长为70毫米,厚度仅为肉眼难以分辨的0.01毫米,依赖手工制作折成六角蜂巢状。可以想见它对加工工艺会有多么高的要求,无怪乎到目前为止,因内仅有金琅一家有能力生产。在G2中,这条导电纯铝带安放在磁空气隙产生的磁场中,当交流电通过时,磁场作用下产生的电动力令铝带振动进而发声。那么,为什么在球顶高音广泛运用的今天,需要有这种铝带高音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它有着自身非常独特的优点,比如说铝带振膜成型后有一定刚性,自身不会形成分割振动(锥盆单元往往无法克服这一点),就得以做到全面驱动;再由于振膜质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也就变得非常容易控制;它的频域宽广,从1700Hz-4000Hz间的频响曲线相当平坦,总谐波失真可以控制在0.5%以下……。当然,铝带高音也有其比较特殊的地方,如制造工艺复杂,成本较高,同时由于它的振膜直流电阻较低,因此在单元背部必须匹配专用的变压器。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看到,在G2后背上的长方形黑盒子便是它的变压器。
相比之下,5"的中低音单元就没有G2那般显赫名声。不过它是金琅特意为搭配G2而开发的单元,因此两者间配合的默契程度不容置疑。原厂资料显示这款型号为AC-130F1的中低音单元采用了精密铸造的铝镁合金盆架、能承受大功率负荷而自身质量又非常轻的铜包铝扁线音圈以及添加了碳纤维的音盆,等等。
在拆下优闲2号的单元后我试图进一步去了解它的内部。正如前面提到的,箱体除了用非常厚的MDF制作,内部确有多处补强。其层层叠叠的吸音棉也是一大特色,几乎占据了箱体内其它的空余"地盘"。它们被很有规则地粘贴在内壁上,相对于那些随便往里一塞的制品,看上去正规了许多,有时候这样的细节也是很重要的。只是这么一来,让我多花了些功夫来窥看分频器,因为它们是"隐藏"在吸音棉后方的,惟有小心翼翼拨开才能见到。优闲2号分频器的设置方位有些与众不同,大多数的分频器都紧挨着接线柱,目的在于减少信号线的路径;优闲2号的分频器却安装在箱体底部的位置,大约是由于它的体积较大,再或者是出于避震的需要吧。至少我觉得,横卧在底部总比竖立在后背会显得稳妥些。
早在我第一眼见到优闲2号的包装时,心里禁不住吸了口气。那是个全新的包装,这就意味着它还从未开过声。三个月前我才将柯颂的V8i迎进门,看着V8i,更确切点说是听着V8i一步步走向成熟,深知"煲机"的艰辛。这一刻,又惟有重头开始。
好在白天要上班,出门前将音响开着,一天也就有九个多小时的"煲机"时间。我从不担心柯颂的制造品质,而这往往是许多人不敢在家中长时间"煲机"的原因。曾听说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人为了加速"煲机"的过程将音量开得非常之大,但又恐惹来邻居的抗议,于是将音箱用棉被死死盖住,连续工作之下音圈难以得到足够的散热,结果险些酿成大祸! 我习惯于将音量开到正常聆听的位置,以一些动态较佳,音乐内容也较丰富的软件重播,令到单元得以充分动作。至于是否会引来抗议,我不清楚是楼上那位的作息时间与我始终保持一致,还是他的忍耐力较为出色,反正一直以来都是平安无事。对于那些既想"煲机"又不愿破坏邻居关系的读者,倒是有个很简单的方案:去买条有三个接头的信号线,以单声道方式接驳放大器的左右声道,再将其中一个音箱的极性反接,让两个音箱面对面紧贴摆放。由于左右音箱接受的是同一信号,反接后的一个其振膜前推时另一个恰好后退,声波相互抵消就能将音量得以降低。
罗罗嗦嗦说这些,是因为我觉得优闲2号属于那种需要长"煲"的音箱,借机就象读者提供一些"煲机"的心得。以前曾看到有人提到过将两个音箱中一个反接会令声波彻底抵消,这似乎意味着那对音箱在单元的一致性上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结果。很可惜,不只是优闲2号,我还从来没有在哪一对音箱上遇到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情况,但据我的实际使用经验,优闲2号在单元的一致性上已做到够好。
前前后后大约历经半个来月的"煲机",优闲2号才算是进入状态。好在厂家也很宽容,没有给出试听的期限,这么一来一去,放在我家中倒也有月余。其间的讯源除了我自用的那部333ESD的CD机外还曾借用过先锋的DV6500A,这是眼下最平价的一部DVD-Audio和SACD的兼容机。说实话,也只有象先锋这样的"骑墙派"才有可能网罗全部的多声道音频格式,再加了它自身拥有的核心会惊叹道福大众。
为了能够有个对比,我把家中那对进口书架箱作为参考箱,又另外找了副脚架将优闲2号搁在它外侧稍稍靠前的地方。这是我反复试听后的结果,原本想把它搁在内侧,后来发现在我家的客厅兼听音室里,1.5米的间距对于优闲2号最为恰当,太过于靠近会令它所展现的中心音场有臃肿的感觉。同时,根据我的目测,它内拗的角度大致也在15-20度,太过的话也会影响到音场的深度。
那么,如果摆位准确,它的音场又是如何的呢?它会很相当的离箱感,所谓"相当"指它所营造的音场比例恰当。以天乐出品的ELAC试音碟《The Sprit of the Music》为例,乐队的呈现中规中矩,毫不夸张又相当凝聚,带来的是真切的乐器实体感。深度抵及正墙的最深邃处,不过并无通常有人提到的破墙而出之感。看来,用优闲2号来表现小编制的乐队时能得到一个最为恰当的音场空间及纵深感。其实,音场是否庞大到无边无际在我看来并不重要,若是能听出大鼓位于千米之外,我估计那也该是在打炮而非打鼓了。小音箱能够表现出恰当比例的音场,既不至于中音空洞或过度聚焦就已算有上乘表现,优闲2号能够很轻易做到这一点算是很不容易的了。
整体的平衡度曾经是让我担心的一个问题。60-4000Hz的频宽难免会给人留下"头重脚轻"的印象。只是,当我还在将优闲2号作长时间"煲机"的时候就已经打消了这一疑虑。它的高频延伸的确好,更难能可贵的是能量分布均匀,毫无刻意强调。我没有机会见识到它的频响曲线,但我相信高频部分应该是极为平坦的。有些音箱会在高频端略作强调来加强听感,而优闲2号显然是凭借着均衡、自然的延伸来达到目的。在另一端,5"口径的中低音非常注重质感,良好的弹跳力以及瞬捷的反应令低频显得饱满而实在。相对于一些书架箱在追求瞬态反应时"一刀切"令低频尾韵丧失的做法,在优闲2号身上则全然不同。象是SACD版的《炎黄第一鼓》,鼓声的余韵悠长,从而令它"变"得更为真实。这令我想起前段时间用的一部奥林巴斯的数码相机。在有些拿捏不准的情况下,我会分别用带闪光和不带闪光两种方式来拍摄同一物体。带闪光的那张往往就比较"硬",画面的解析力得到充分表达,但也有曝光过度的负面影响;不带闪光的那张则会偏黄,即偏软调,柔和之余又象是蒙上一层面纱。小口径低音单元在追求速度、力度和瞬态的同时往往会牺牲低频的弹跳力和余音,从而类似于在闪光拍摄下的数码照片,但优闲2号则不同,在拥有迅捷反应的同时仍然歌喉也没有了往该有的这部分弹跳力,令低频有良好的骨肉,而不至于变得单薄和急促。
由于上述的单元个性,总的来说,优闲2号是以声底干净、能量分布均匀,同时又有很好速度感的音箱,这也注定它有近似于监听箱那么标准的声音特色。它的中高频通透顺畅,自然飘逸,人声轻快活泼又不不失韵味。在与参考箱作对比时,隐约能够发现在声音的柔美程度上会不及贵它两、三倍的参考箱,但在声像聚焦,声音准确度的把握上则不逞多让。优闲2号的灵敏度为89dB,在发烧级的音箱之中算是中等,在我的实际试听时我发现它比参考箱对放大器功率的需索要大些,而当放大器电位器处于同一位置时对它作A、B对比时就显得吃亏了一点。用V8i这样有250瓦输出功率的放大器来驱动优闲2号的的确确有"大马拉小车"之嫌,只是它并未象某些小音箱那样会表现出一种声音上的局促感。我不太确定用小功率放大器来驱动它会如何,但我相信只要有一定质素,中等输出,比如说50瓦左右的合并机应该都不在话下。它中性的声底让放大器的搭配范围会比较宽广,如果您正打算将它拥入怀中,只需选择自己喜爱的放大器即可,省却了考虑音色匹配时的种种烦恼。
综合上述内容,不难看出,优闲2号是对无论在外形、工艺还是声音品质上均有一定水准的音箱,再加上它适宜的售价,几乎可以肯定它会成为国产书架箱中的佼佼者。
当我到编辑部去还回这对书架箱时偶遇了前来取回音箱的经销商,原来优闲2号还有一对酸枝木打造、钢琴漆外饰的豪华版,不仅重量从每个7.5公斤提升到9公斤,音质也更上一层,据说特别是在低频的质感上有令人意外的优异表现,真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能聆听优闲2号豪华版的表现!